近年来,双柏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紧密联系双柏县实际,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痛难点问题,坚持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共建共治,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四力齐发”,全方位统筹推动。一是高位推动聚合力。强化“一把手”工程引领,着力构建“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和部门一线抓、广大群众主体抓”工作格局。二是科学规划强引力。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全域推进,重点打造白竹山环线、绿汁江沿岸等4个“千万工程示范带”和9个“千万工程示范村”。三是提升保障增动力。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强要素保障,去年以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98亿元。四是考评问效传压力。综合运用曝光、表态、约谈等机制,传导压力,推进工作。

开展“四项攻坚”,全领域推进整治。一是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全处置攻坚行动。采取“一核心两制度三步走”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处理设施覆盖率、处理率均达100%。二是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全治理攻坚行动。采用纳管处理、小三格和大三格处理、分散处理等方式,对所有村庄污水开展收集处理,引导群众对处理后的污水就地就近还田还林资源化利用,确保8月底前1595个村(居)民小组污水治理全覆盖,实现农村污水化整为零,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三是实施农村卫生厕所全达标攻坚行动。推行“一户一厕”个性化改厕模式,累计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0553座、免水冲卫生旱厕50座,10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四是实施村庄“五堆十乱”全整治攻坚行动。累计建成“美丽小康庭院”3.64万户,今年将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四全”达标攻坚年行动,确保在8月底前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率、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五堆十乱”整治率、和美乡村建成率5个100%。

建立“三大机制”,全链条强化保障。一是构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采取“财政预算解决一点、动员社会力量捐赠一点、村集体资金拿出一点、群众投工投劳投入一点”等方式,解决了“钱从哪来”问题。二是构建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县、乡、村三级均成立工作专班,形成“政府主抓、专班强推、部门协调、乡镇大干、群众参与”工作格局,解决了“事由谁来干”问题。三是构建常态长效治理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网格化包保、镇村干部每周两天人居环境攻坚日、村民小组每周保洁、农村垃圾收费清运、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制度,解决了“工作如何抓”问题。

强化“五自引领”,全民众参与共建。一是带动自发参与。广泛动员辖区内公职人员、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退役军人、乡贤能人参与,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建设。二是做好自我规划。按照“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组织群众代表集思广益,因地制宜自我规划。三是开展自我筹资。引导群众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发动群众投地、投工、投资、投物、投技,折资累计达2.1亿元。四是组织自我建设。采取“能人为核心+义务小分队为主体”建设模式,让能工巧匠各显其能、一展所长。五是加强自我管理。制定党员包片、村民包点、门前五包等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在“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发挥好“主人翁”作用。

推动“五个融合”,全产业促美富民。一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绿色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183.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42亿元。二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8乡镇“一乡一特”和16个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园,生态农业综合产值达55亿元。三是与村集体经济增收深度融合。去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资产59处,85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90.3万元、平均达15.18万元。四是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实现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村史馆、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达100%。五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村组创建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