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柏县以花卉产业为核心引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玫瑰为笔、金菊为墨、银花为砚”的特色布局,构建起“培育–加工–旅游”全链条发展模式。以生态产业化思维打造“三美融合”体系,通过“农业+文旅”双轮驱动,探索出“颜值经济”与“富民产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形成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乡村振兴“双柏样本”。
以玫瑰为“笔”:数字赋能勾勒产业发展主线。一是智能“笔尖”,精准种植提质效。以大庄镇玫瑰种植为核心,引入企业投资3.55亿元建设1260亩数字花卉产业园。园区搭载环境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等智能系统,精准调控光照误差≤500勒克斯、昼夜温差8℃±0.5℃,种植洛神、艾莎、辉煌等40余种高端玫瑰品种。2025年产业园年产鲜切花7000万枝,单枝最高价达12.5元,年产值超7000万元,成为滇中地区技术标杆。二是联农“笔力”,利益联结强带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产业园流转柏子村317户农户土地1050亩,提供鲜切花采摘、分拣包装等就业岗位400余个,长期工人均年增收4.5万元,短期务工者日均收入150元。此外,沪滇协作资金投入1500万元建设的智能大棚,按7%比例向村集体分红,柏子村年增收超20万元,实现“撂荒地变鲜花银行,农民变产业工人”的转变。
以金菊为“墨”:全链融合晕染产业增值底色。一是订单“墨韵”,闭环种植稳根基。以法脿镇万寿菊为纽带,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订单农业。2025年全县种植万寿菊10850亩,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并以每吨1200元保底收购。该模式覆盖农户3250户,预计亩产鲜花3.5吨,总产值4557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村集体通过统筹土地、组织采收,按每吨50元分成,年增收190万元。形成“育苗-种植-回收”全闭环。二是加工“墨彩”,三产融合提价值。配套建设的万寿菊加工区日处理鲜花420吨,通过低温萃取技术生产叶黄素晶体、干花颗粒等产品,加工增值率达35%。其中,叶黄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每吨售价超1.2万元,干花茶饮通过“云品荟”电商平台月销30万元。2025年全县花卉加工产值突破500万元,初步形成“鲜花经济+健康产业”复合业态。三是农旅“墨趣”,花海经济拓渠道。依托白竹山景区打造2000亩“金色花海”景观带,配套建设摄影基地、花田步道及“金菊宴”主题餐厅,开发“鲜花采摘+美食品鉴”体验项目。2025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40%,实现“一朵花”从农田到文旅消费的价值延伸,单亩综合产值提升至8000元。
以银花为“砚”:科技研发布局产业创新砚台。一是校县“砚池”,协同育种破瓶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引入“北花一号”金银花,全县推广种植3000亩,预计年产干花12万公斤,按每公斤90元收购价计算,产值超1000万元。安龙堡乡2800亩种植基地带动223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二是技术“砚磨”,精深加工强赋能。研发金银花速溶茶、抑菌洗手液等深加工产品,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500万元定向收购协议,其中金银花黄酮类成分提取率达3.2%,较传统工艺提升15%。2025年深加工产值占比达40%,产品入驻沃尔玛等连锁商超。三是药旅“砚香”,康养融合拓业态。爱尼山乡打造“药花谷”田园综合体,开发“中药香囊制作+花海瑜伽”特色课程。2025年接待研学团队、康养游客5万人次,带动周边15家农家乐年增收8万元,形成“药花种植–文化体验–健康服务”的产业闭环。
以规划为“纸”:政策赋能铺展产业振兴画卷。一是顶层“纸基”,系统布局定方向。出台《双柏县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构建“一城四区四走廊”花卉产业发展格局(即浪漫花香城,妥甸河尾药花种植养生区、大庄鲜切花生产观赏区、法脿万寿菊种植加工区、爱尼山药花种植区,彩石咢公路蓝花楹走廊、绿汁江凤凰花走廊、马龙河三角梅走廊、双新公路半年红花走廊),实现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四处可游,推动植盛农业3.55亿元数字花卉产业园等12个重点项目落地。二是要素“纸力”,政策保障强支撑。整合沪滇协作资金1500万元、农发行贷款1.6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云花贷”“设施农业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发放涉农贷款36.28亿元。创新土地政策,允许利用荒山荒地、废弃工矿用地发展花卉种植,2024–2025年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规模化基地1.2万亩,解决山区耕地碎片化问题。三是融合“纸境”,三产联动拓空间。搭建“双柏花卉”电商平台,联合冷链运输专线,实现“24小时直达全国、72小时出口东南亚”。2025年电商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跨境订单占比30%,其中玫瑰出口至泰国、俄罗斯、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拓宽销售渠道。同步开发“一部手机游云南”花卉文旅专线,串联全县12个花卉主题景点,形成“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融合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