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法脿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切实发挥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探索推行“十户联体”治理模式,按照“网格党建、精准治理、下沉服务”的总体思路,全力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构建,不断提升精准化联系服务群众水平,实现让民生“疏堵”、治理“增效”。
构建立体化体系,织密织牢“治理网”。牢牢把握“为民、惠民、便民”的宗旨,科学划分网格,推动网格管理“精细化”。以“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为原则,划分“十户联体”自治“微网格”,打通党建引领自治的“小环境”“微循环”,推行“包村干部—村书记—村小组长—中心户—党员”的五级乡村治理网格体系,利用“中心户”人熟、地熟、情况熟和贴近群众的优势,严格执行村小组“一周一排查一上报”“中心户随查随报”制度,打造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任务到人、不留死角”的基层治理网,形成“难在网中解、事在网中结”的工作格局,帮助解决身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基层治理自治为要、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基层,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石。
强化本土化宣讲,铸造服务“铁肩膀”。突出“品行、能力、实干、公认”四个重点,设立“中心户”,形成户长“吹哨”,村民议事室“报到”,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网事自议、格务自治”基层治理格局,做到村民自治全覆盖、服务重心向下沉。坚持以身边人议身边事,开展“十户联体”拉家常式议事活动,及时“听早、听小、听苗头”,发挥村民小组长、中心户、老党员、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头雁”作用,以“火塘会”“话家常”等方式开展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本土化理论宣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坚持群防群治、专群结合,持续推进乡村治理释放新效能。
聚焦源头化治理,打好治理“先手牌”。通过中心户主动上门走访、拉家常,随时了解村里的矛盾纠纷,并及时做思想工作进行说服教育、消除隔阂,帮助群众纾困解难。以网格为单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落实“首调制”,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落实“三必到四必访”机制,把群众之间的矛盾点和身边的烦心事访出来、解决好。同时,用心用情做好特殊群体常态化服务管理,实行“常态滚动排查、精细服务管理、严格督促检查”机制,紧盯12类重点群体,聚焦“一老一小”关爱、困难群体帮扶、重点人员服务管控,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控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