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庄镇柏子村村委会三岔河村时,蚕农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在翠绿的桑树间,熟练地采摘着叶片,为合作社的蚕宝宝们准备早餐。走进三岔河村蚕桑养殖厂房里,竹匾整齐排列,上万只蚕宝宝正趴在竹匾上“沙沙”啃食新鲜桑叶,雪白的蚕身随着咀嚼轻轻颤动,编织着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近年来,大庄镇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在着力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上下功夫,依托三岔河村所产桑叶叶片肥大、病虫害少、产量较高的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养殖蚕桑就近就地就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稳定增收。

“以前总觉得城里才有出路,但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孩子老人也没人照顾。现在好了,我们夫妻俩都在家门口的养殖厂房养蚕桑,一年能挣4万多块。既能赚钱又能守着家,这种日子踏实多了”。 三岔河村民小组的何正东擦拭着额角的汗珠,粗糙的手掌比划着蚕箔间距说道。

在村头的一栋住宅里,年过六旬的“养蚕翁”何正海正在给第二批蚕宝宝添叶。竹匾中,上万条白胖的蚕儿齐刷刷昂首进食,“虽然这一批我只养了一张蚕,但是大概能产出60公斤左右的蚕茧,价格保持在64-72元/公斤,每年可以养4-5批,都有2万多的收入”。老人轻抚蚕匾,眼角笑出细密的皱纹。

“蚕茧经水煮、剥开、叠加、晒干后,妇女们将洁白柔软的蚕丝均匀拉开,再一层又一层交叉层叠,套上被套,用针线固定好线位,一床桑蚕丝就完成了。我们还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双人被和单人被,没有现货只能提前预订,一床蚕丝被大概3-4公斤左右,600元/公斤,一年至少都能卖10多床。”

在三岔河村13户家庭中,几乎家家都有“蚕事经”,全村共养蚕216张,产茧11880公斤,户均收入最高可达6万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岔河村家家户户养蚕,从六旬老人到留守妇女,人人都是养蚕能手。养蚕不仅不耽误农时,养殖周期短,随着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愈发明显”。柏子村村干部汤晓悦介绍道,“除了养蚕之外,优质桑叶还可以用于制作桑叶茶,桑叶茶营养成分丰富,药用价值极高,具有降压、降脂等诸多功效,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把桑叶茶做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当蚕宝宝变身“致富金虫”,传统产业焕发“破茧之力”,一根根银丝不仅串起蚕桑产业链条,更串起了群众就业在家门口、增收在手边上、幸福在心坎里的幸福梦。下一步,大庄镇将继续高效整合闲置资源,把“小车间”逐步建成“发展车间”“致富车间”,让群众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