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柏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11532322015171363F-/2022-0805001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日期:2022年08月05日 文章来源: 文  号:双政办通〔2022〕11号 成文日期: 2022年08月05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现将《双柏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双柏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楚雄州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双柏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双柏县气象工作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双柏气象事业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气象工作成效明显。

(一)气象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十三五”期间,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选址新建了县气象局业务技术用房,建成了全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通讯系统和指挥平台,实施了8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标准化改造,新建标准化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1个,改造国家气象观测站1个,升级改造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新建负氧离子监测站2个,安装了深层地温、大气电场仪、天气现象观测仪等现代化监测设备,构建了涵盖观测台站、人工影响天气、综合监测网络等方面较为完善的气象基础设施,气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

(二)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双柏县气象局始终坚持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以为地方提供“准确、及时、主动”的气象服务为宗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预报预测能力,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建成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传播手段融合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完善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制作发布“重要天气预报、气象情况反映、专题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各类气象服务产品3000多期,发送气象服务短信100余万条,为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有效发挥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1人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年度气象服务贡献奖(2017年),双柏县气象局被云南省气象局表彰为“2017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从2020年4月1日起,双柏县国家一般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结束了60余年的人工观测历史。自动观测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数据的精度,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增加。

(三)防灾减灾工作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气象工作主动致力于服务全县农业抗旱、库塘蓄水、森林防火、烤烟生产等行业领域,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工作,共投入200余人次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354次,有效降低了干旱、冰雹等灾害造成的损失。争取“气象为农服务”国家专项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完成了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开展全县气象信息员培训2期,共培训人员400余人。争取到省级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1个,为深受雷击隐患困扰的嘉镇红山村委会大松树村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成了现代雷电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开展重点场所“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升放气球审批”两项行政许可,每年全覆盖组织开展易燃易爆场所、雷电易发区防雷安全检查,有效避免和减轻了雷击灾害的发生。

(四)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围绕双柏县“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充分发挥气象职能优势,主动助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以来,先后建成2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率先在全州开展大气负氧离子监测。通过相关部门共同努力,2019年,双柏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成为全州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县(市)。2020年,在“中国天然氧吧”年度创建发布会暨第二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上,双柏县成功入围“中国天然氧吧”打卡目的地,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期间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与挑战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为气象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气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

2.新技术迅猛发展为气象工作发展带来新挑战和新机遇。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的融合愈发紧密,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由此带来气象服务理念、模式和技术方法的持续变革,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创新发展、智慧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

3.双柏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对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双柏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要努力把双柏建设成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县、森林康旅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云药之乡新高地、绿色能源(智能光伏+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县”。新发展阶段、新目标定位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能源(智能光伏+乡村振兴)、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等五大产业均与气象息息相关,要求气象部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针对性、定制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二)不足和困难

1.气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差距一是监测精密有差距,气象监测站点空间布局不均匀,现有监测站点监测要素单一,垂直探测仍为空白,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和为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服务的气象观测能力薄弱。二是预报精准和服务精细有差距,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还有待提高,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产品不够丰富,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2.部门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不协调、不顺畅。由于双重管理、双重财务体制机制的制约,气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气象干部职工津补贴、气象基础设施运维、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等投入机制和渠道不顺畅,一定程度影响了气象队伍稳定和气象服务效果。

三、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双柏县争当“滇中崛起增长极经济增速排头兵”、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示范园”、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再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成效”的发展目标和把双柏建设成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县、森林康旅目的地、民族文化体验区、云药之乡新高地、绿色能源(智能光伏+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县”的发展定位,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双柏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双柏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气象对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运行高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装备、技术、人才、台站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平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1.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提升精密监测水平。根据双柏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乡镇所在地和重点产业布局区域升级和补充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优化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补齐监测短板,填补监测盲区,加强设备运行维护能力,提升精密监测的水平。

升级县级国家气象观测站。提升县城国家气象观测站自动化水平,将其全面升级为双新型自动站互备工作模式,观测要素实现全自动化。

提升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能力。推进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升级工作,按照格点预报布局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将安龙堡、嘉、爱尼山3个乡镇区域自动站升级为6要素及以上观测站,并结合乡镇规划布局需求搬迁安龙堡、嘉两个乡镇区域自动站,实现全县8乡镇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全部升级为6要素观测站,提高区域观测能力。

补齐雷达监测盲区。力争在双柏建设1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实现县域雷达监测全覆盖,补齐昆明多普勒雷达对我县嘉监测盲区的短板,提高对全县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和水平。

填补垂直观测空白。争取在双柏境内建设GNSS/MET水汽垂直观测站点,开展垂直水汽观测,填补我县垂直气象观测空白,为精细化预报提供支撑。

拓展专业气象观测。根据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和各行业需求,在现已开展的大气负氧离子监测基础上,增加1个负氧离子监测站点,进一步完善全县生态气象监测网络,持续开展好生态气象监测服务。同时,拓展农业、新能源、交通、康养、旅游以及茶叶、药材种植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观测,在农业产业园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易起雾和结冰的重点路段等区域,逐步建设气象监测和预警发布设施,融入“智慧气象”要素,为各相关行业提供专业、对口的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2.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及时率,做好精细化气象服务。

着力提升数值预报等各类预报产品的释用、客观订正和智能预报平台、气象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及时率,为精细化气象服务提供支撑,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保障。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及时率。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对上级指导预报及各类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结合本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征等情况,做好订正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充分运用卫星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数据,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提前量,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在现有的电视、手机短信、决策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电子政务网等发布载体基础上,推进气象预警信息与应急广播系统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基层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力,打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推进《云南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的宣贯实施,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监测和评估评价,提高农业、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按规定开展好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风能太阳能开发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做好“中国天然氧吧”复评复审工作,继续打造“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与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充分发挥氧吧的品牌效应。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多部门防范应对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县、乡二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指挥机构,确保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机制运行顺畅。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基层民政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员、气象信息员等实行“多员合一”与“一员多责”的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实施“气象+”赋能行动。面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做好乡村振兴、交通、能源安全、“双碳”、金融保险、康养、旅游、市政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行业领域的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制作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强化安全管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围绕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突发事件应对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管理体系和指挥作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生态修复与保护等领域的作用。

建设作业点视频监控系统。在全县可用的9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建设监控设施,在县级人工增雨防雹指挥中心建设监控中心,并与州指挥中心联网,实现对作业点的24小时安全监管监控。

升级及改造作业装备。在现有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老旧高炮逐步进行更新,并对9门人工防雹作业高炮进行自动化改造,提高安全性能。积极推进以烤烟精准防雹为主的新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作业点“高炮+火箭”的作业模式,争取配备流动作业保障车1辆。

加强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我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管理体系和指挥作业体系,引进烟炉等新型作业装备,在重点水库汇水区域、重要生态保护区开展经常性人工增雨作业,进一步完善抗旱防雹、库塘蓄水、森林防火、水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布局,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

4.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气象”。以提升气象大数据应用、完善数字气象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为重点,优化升级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水平,推进部门信息融合共享,推动气象信息化建设。

推动气象行业数字化发展。建立气象数据与各行业数据融合的机制,推动气象数据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双柏”、智慧城市建设,使气象融入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数字化场景中,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

提升气象信息系统安全。按照《中国气象局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安全升级,加强日常网络安全管理,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绝,对局站网络进行互联互通,配备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确保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按照部门数据管理要求,严格执行气象数据共享开放、授权许可、交易流通、风险管控等制度,建立基于气象数据唯一标识的流通监管,深化气象数据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共用。

拓展气象信息及气象科普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科普与新媒体融合,创建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气象科普专号,加强具有新媒体意识和运用能力的气象人才培养,制作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等气象信息短视频,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提高气象服务的广度和覆盖面,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开发气象生态服务保障平台。实现全县生态气象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调用等功能,同时和县融媒体等平台融合,实现自动监测数据自动发布功能,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气象应用,推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智能升级,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与服务能力。依托云南省智能预报平台和部门共享大数据,融合卫星云图、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等综合观测数据,加快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使气象数据、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智能化流通,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夯实基础,提高气象治理效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依法履职能力,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会水平。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措施,推进新形势下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各项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依法规范气象活动、依法履行气象行政审批职能,依法管理气象工作,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高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的社会管理,健全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更新制度,落实防雷安全责任,依法依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编制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完善台站基础设施保障。对县城国家气象观测站综合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对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大门、围墙、值班室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排除安全隐患,保障气象业务安全运行。

建设气象科普基地。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依托县城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业务平台等资源,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兼具气象业务和科普宣传功能的科普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加强统筹管理,强化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做好本规划与省州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完成。

(二)加大经费保障。完善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落实与地方气象事权相适应的支出责任,确保气象事业经费投入的增长与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把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纳入财政预算,推进以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行业等多方力量投入为辅的气象事业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各项保障到位。

(三)加强人才保障。按照上级人员编制数和地方气象事业实际需求,争取上级统一招考补齐国家气象事业缺编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地方气象事业人员,尽快解决双柏气象人才队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全员轮训和重点培训等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提高气象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全面提升双柏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四)加强部门合作。加强与气象相关行业领域的合作,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与联动机制,促进气象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扩大气象灾害预警的覆盖面,增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针对性,强化防雷安全等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提升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及处置能力。加大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气象科研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提高气象科研技术水平,促进我县现代气象业务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