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椿(Toona sureni)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乡土珍贵用材树种之一,耐腐性极强,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紫椿与同属的红椿(T.ciliata)、香椿(T.
sinensis)因材质硬度适中、纹理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在国内被美称为“中国桃花心木”。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至中南半岛有分布,国内仅分布在云南。长期以来,在国内因受树种中文学名及地方称谓的影响,云南大理、江浙及安徽泾县一带因椿芽为紫红色的香椿品种为上品而定名为“紫椿”,更有学者将其冠以Toona sureni的拉丁学名,但其并非为分类学意义上的紫椿,实为香椿。据相关研究和《云南植物志》记载,紫椿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的高大山体冷热交替带上,海拔1650~2100m范围是紫椿集中分布区,涉及伊洛瓦底江(支流瑞丽江)、怒江、澜沧江、红河 4 大流域水系,在高黎贡山、无量山、哀牢山海拔1800~2000m区域呈带状零星分布,楚雄州双柏县南侧海拔1820~1900 m的地带上也有零星带状分布。目前,国内、国外对紫椿的引种栽培及人工林培育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张春华博士长期立志于我国西南山地珍贵用材树种紫椿地理分布、适生区区划、物候等方面的研究,指出用种子成熟时间加生物学特征(叶片气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香椿属物候的鉴别。即种子成熟期在10-12月,叶片无香椿素味且种子两端具种翅为紫椿,叶片有香椿素味且种子一端具种翅为香椿;种子成熟期在6-7月,叶片无香椿素味且种子两端具种翅为红椿。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南缘,其南部海拔1820~1900m为紫椿的适生区和天然分布区,是发展紫椿优质人工林的理想场所。在全国禁伐天然林的大趋势下,结合区域优势和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相关区域内培育和壮大紫椿产业实体,可在物种保护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双赢的结果。紫椿种子千粒重为2.6-3.4g,属细小种子,难于直接培育袋苗,宜采用两段式(先培育裸根苗,再上袋培育)培育法进行育苗。2022年6月13日,双柏县海资底林场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张春华博士以及双柏县林业专家杨超本等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深层红壤+筛土覆种+一次性浇透水+薄膜保墒”的技术方法,在省级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冷风箐示范育苗基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播种量1.5公斤(理论产量10-12万株)。经海资底林场认真培育和精心管理,播种后第5天即开始出苗,10天左右全部出苗整齐。目前,苗木叶色深绿、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木质化明显,苗木长势健壮(高8-12 cm,地径0.12-0.15cm),初步调查,裸根苗数量达8-9万株。自8月5日起,苗木已进入移植上袋(10cm×12cm)培育阶段,移植数量为8万株。下一步,林场将认真抓好苗木后期管理工作,并在育苗技术团队的技术指导下,积极探索总结紫椿育苗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开展紫椿规范化、产业化栽培方面的试验示范,指导和推动乡土珍贵用材树种紫椿产业化发展。
双柏县海资底林场是以培育特色乡土树种为主的省级保障性苗圃示范基地,此次紫椿种苗培育成功,不仅使林场的技术人员学习了紫椿及香椿属乡土珍贵用材树种苗木培育的技术理论,也为该场今后开展紫椿人工林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技术和企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解决了香椿属树种有种子但不能实现规模化育苗的困境,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力量。

据查阅相关资料,此次双柏县海资底林场成功培育的8万株紫椿苗木,填补了当前紫椿苗木人工繁育空白,还成为云南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培育苗木数量最大、技术最为成熟的紫椿种苗人工繁育新记录,为今后紫椿种苗培育提供了示范。



撰稿:杨超本、杨祖和 审稿:罗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