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田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以绿色和生态为抓手,解锁“林下经济新密码”的生态底色,将林下资源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以林畜为支撑,以林药、林菌为补充”的“1+N”产业布局,撬动“独特产”发展招牌“破圈出彩”,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田实践注入磅礴动力。

“畜”势勃发,“牧”光而行。持续擦亮“人均10只黑山羊养殖示范乡”的“金字招牌”,坚持走“党委领航+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路子,探索“分散养殖+集中发展”方式,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量、质、效”并重,蓄力发展本地黑山羊养殖。以点带面打造百合箐、高粱地、下凹郎、芭蕉村等为示范村的马龙河、石羊江流域黑山羊养殖示范带,目前,全乡有45个村民小组养殖黑山羊,养殖户405户,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6个,存栏100只以上有130户、500只以上有6户,全乡养殖黑山羊3.16万余只,人均黑山羊10.33只,全乡群众每年养殖黑山羊的人均收入达0.97万元,以畜促增收效果显著。鼓励养殖户采用圈养等科学养殖方式,减轻对草原资源的压力,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牧草,圈围山林近5万亩,发展分区轮牧模式,推广巨菌草、皇竹草等种植3750亩,通过封育、补播等措施,有效恢复了草原植被。把智慧平台与山地牧业有机结合,羊群安装GPS定位器,显著降低劳动力、牧草、饲料等养殖成本,传递乡社会治理“民生温度”。

“林药”伴生,闲林生“金”。乡党委在联农带农上狠下功夫、持续发力,围绕“林地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探索打造动能强、保障足、品牌亮、路径宽的特色林下中药材产业,扩宽群众“致富路”。坚持“党建+”产业发展思路,成立“党委+党总支+党员”三级嵌入带动的林药产业联合体和以“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体的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种植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树品牌、优品种、提品质上下功夫,培育了一批以黄精、重楼和茯苓为重点的道地中药材,以大山头、大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全乡7个村民小组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全链条与群众“双向绑定”,消除104户中药材种植户的各种后顾之忧,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全乡打造中药材专业示范村7个,培育重楼种苗15万株,黄精、佛手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达7000余亩,茯苓5000亩,中药材收入达3200余万元。

以“菌”破题,“茸”光焕发。独田乡最高海拔2623米,最低海拔650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高达91.8%,充分发挥林地面积广阔、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植被类型多样等优势,不断探索“林菌”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200多种,有松茸、干巴菌等珍贵野生菌,资源年蕴藏储量500余吨,运用“封山育菌”“人工促繁”等科学管理与采集手段,全力打造“冬春人工菌、夏秋野生菌”的全年鲜菌供应模式,成功实现一年到头都有新鲜菌子上市售卖,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赤松茸种植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小群体、大规模”赤松茸试点种植,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每年野生菌收入达3000余万元。



独田乡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独田的幸福实景,以实干实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依托林下资源实现多点开花,从山高水远的寂静山林,到生机勃勃的“聚宝盆”,推动林下经济产业“百花齐放”,点“绿”成“金”,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独田版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