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妥甸镇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探索“盘活闲置资产+引进适配产业+定向技能培训”模式,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实现群众“就近就业稳增收,务工顾家两不误”。

盘活闲置资产,筑巢引凤兴产业。妥甸镇通过积极摸排,根据闲置资产“量体裁衣”,盘活红康社区安康居民小组的闲置铺面18个1096.83平方米,积极向上对接,协调社区周边空闲土地19.5亩,引进劳动密集型、技术门槛低的优质企业,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外引内育双轮驱动,构建产业生态闭环,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由红康社区注册成立合作社增设绣坊1家,红康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克愚表示:“服务好辖区群众,让他们就业增收有奔头,是我们工作的核心。通过‘党建+就业’模式,我们整合资源,搭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截至目前共有5家企业在红康社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落地。

靶向技能培训,赋能群众稳就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创新构建“需求摸排+精准培训+稳岗服务”全链条技能提升体系,破解群众“缺技术、难就业”困境。今年以来红康社区共开展服装裁剪、彝绣、家政服务等培训3期,培训群众118人。搬迁户普和香大姐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彝绣技能培训,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区免费培训彝绣技术,现在我成了车间骨干,既能卖自己的绣品,还可以指导别人,收入多的时候能有6000多元!”她笑着说。像普大姐这样的案例在红康社区并非个例,社区通过精准对接岗位需要,已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0余人。

多元岗位供给,拓宽增收新路径。红康社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依托社区成立的阿妥绣坊合作社,引进的云双基有限公司、云南妙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双柏文顺安康中药材分拣包装加工厂、双柏县冬早蔬菜分拣站4家企业,打造出了彝绣、服装加工、中药材分拣、冬早蔬菜分拣、茯苓加工5个车间,可为不同就业群体提供务工岗位300个,目前车间内固定务工人员90人,临时、季节性务工人员210人,预计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车间就在楼下,多的时候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每天给孩子做饭!”红康社区居民张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感慨道。社区创新推出“时段自选、计件结算、弹性上工”的工作模式,让务工者能够在照顾好“一老一小” 的同时自由安排工作时间,正如务工群众所言:“这里不仅是车间,更是我们奔向美好生活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