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民族文化魅力无限
日前,记者随“行走红河谷”楚雄段联合采访团来到双柏县法脿镇李方村,这里是“大锣笙”的发源地。这个青山环抱、碧水缠绕的彝族小山村,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在李方村的锣笙源广场上,一场原生态的大锣笙表演正在进行,毕摩诵经、踩火犁、舔火犁,师公师母戴上传统木制面具、穿草衣、着短裤、光脚板,与跳笙队伍一起共舞祈福。
据介绍,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八日,大锣开道,逐户笙歌,村民们就以民族习俗特有的方式来祭拜神灵,通过一场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来驱邪除祸,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67岁的毕摩张成兴是“大锣笙”省级彝族文化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每年村里轮流由两户人家来筹办火把节的祭祀活动,师公师母是跳笙队伍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地村民所信仰的神和福音的化身。每年火把节前的几天,筹办祭祀活动的农家主人就会邀请村里各户人家前来跳笙,女性不能参与。“根据习俗和流传下来的规矩,跳笙之前,除了被邀请的两位之外,村里其他人都不知道师公师母是谁扮。”张成兴说:“师公师母戴上面具之后就不能再开口说话,这是对神灵的尊重。”
盛大而神秘的祭祀,每年一次,李方村村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信奉神灵和祈福,也用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彝族文化。张成兴说:“祖辈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得把它传下去。”
“笙”,在双柏为舞蹈之意。双柏的“笙”种类很多,在众多的“笙”中,尤以驱邪出祟、祈福求祥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为代表,故称“三笙”,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界定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老虎笙”是遗存在法脿镇小麦地冲的虎图腾崇拜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彝族倮倮人支系都要进行接虎、跳虎、送虎的仪式,扮虎的人摹仿虎的生活习性,表演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等一系列舞蹈。“小豹子笙”流传于大麦地镇峨足、底土村委会的彝族支系车苏人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都要过以“驱逐邪魔、免除灾难”为核心的“小豹子笙”节,舞者均为全裸男性少年,随着鼓点锣声节奏,舞者在土掌房上随兴起舞、变化多端。
“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正良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挖掘、整理双柏的‘三笙’文化,通过精心编排,把民间舞蹈形式的‘三笙’搬上了舞台,很快就在州内外、省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15年,双柏彝族民间舞蹈《老虎笙》获得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近年来,双柏县高度重视对彝族文化的挖掘,因地制宜,将地方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城市化建设步伐中,超前制定发展规划,以项目为抓手,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确立了“查姆故地、中国虎乡、生态家园”的定位,以县城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大力突出民族文化“符号”,对“三笙”文化进行规划开发,分别建设了法脿李方村大锣笙、小麦地冲老虎笙、大麦地底土小豹子笙文化传习所。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县城的中国彝族文化园、法脿小麦地冲、李方村、大麦地峨足村“三笙”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项目,将使民族文化绽放其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