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平行进口政策……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促进汽车消费,从多方面部署系列政策举措,政策实施预测今年增加汽车及相关消费大约2000亿元。
二手车加速流通
会议提出,要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汽车更新消费。对小型非营运二手车,8月1日起全面取消符合国五排放标准车的迁入限制,10月1日起汽车销售企业申请办理转移登记时实行单独签注管理、核发临时号牌。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二手车流通的相关政策,包括取消二手车限迁、降低二手车经销企业增值税、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等。虽然中国二手车流通环境明显改善,但与欧美日等成熟汽车市场国家相比,发展仍不成熟。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本报记者说:“我国二手车行业发展至今,仍未摆脱‘小、散、弱’的局面,二手车限迁、征税办法束缚以及缺少临时产权登记曾是阻碍二手车便利流通的重要原因。”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在全国范围取消对符合国五排放标准小型非营运二手车的迁入限制,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规定。
此次国常会明确提出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并就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等相关举措给出了明确的实施日期。“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将极大推动二手车流动,将进一步丰富二手车市场车源,促进形成二手车交易全国统一大市场。尤其对汽车经销商来说,这无疑是个‘大礼包’。”崔东树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指出,据预测,今年全国约490万辆老旧汽车有待更新,按照新车平均售价15万元计算,这部分老旧汽车更新有望为今年带来7350亿元的消费拉动效果。
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
会议明确,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车辆购置税应主要用于公路建设等,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年底到期后延期问题。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实施后有效降低了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起到直接推动作用。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免税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到期。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指出,本次国常会明确提出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将推动相关部门加快研究,综合考虑税收收入、产业发展等关键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更好地发挥政策对产业的引导作用。
崔东树建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应延续到2023年,并研究逐步恢复征收车购税的实施方法,把征收车购税变成拉动新能源车消费的工具,保证实现平稳过渡,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消费者将有更多选择
会议强调,要完善汽车平行进口政策,有序发展汽车融资租赁,支持停车场等建设。
崔东树介绍,对消费者来说,平行进口汽车简化了流通环节,让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进口汽车;汽车平行进口政策实现了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同步上市,丰富了汽车款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自2014年国务院部署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以来,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进口量不断增长,进口车型日趋丰富,在打破进口汽车垄断、加快汽车流通体制创新发展、激发汽车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29个整车进口口岸中已经有22个正在开展汽车平行进口业务。
崔东树说:“此次再次明确完善平行进口政策,有助于尽快解决汽车平行进口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有助于全面扩大试点成效。对消费者来说更是一个好消息,将有助于恢复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
跨省异地就医新规出台这些细则事关你我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7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统一规范参保人外地就医备案、基金支付、协同业务等细则,将对每一名有外出就医需求的参保人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简单来说,就是先备案、选定点、持码卡就医。
异地就医前,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或参保地经办机构窗口等线上线下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开通备案后,参保人在备案地开通的所有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均可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就医时需出示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等有效凭证。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支付政策可以理解为“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
也就是说,执行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支付范围;执行参保地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等有关政策。
如何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除了异地急诊抢救人员视同已备案,无需提交材料外,其他人员均需提供医保电子凭证、有效身份证件或社会保障卡以及备案表。
另外,异地安置退休人员需提供“户口簿首页”和本人“常住人口登记卡”或个人承诺书;异地长期居住人员需提供居住证明或个人承诺书;常驻异地工作人员需提供参保地工作单位派出证明、异地工作单位证明、工作合同任选其一或个人承诺书;异地转诊人员需提供参保地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转院证明材料。
目前,所有统筹地区开通了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等线上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服务,参保地经办机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结。
此外,全国120个统筹地区实现了自助备案,参保人员可以即时办理、即时生效。
备案后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的人员办理登记备案后,只要没有申请变更备案信息或者参保状态没发生改变,那么备案长期有效,没有就医次数限制。对于跨省临时外出就医的人员,临时备案有效期不少于6个月,在有效期内可以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直接结算,不需要就诊一次备案一次。
目前,有些统筹地区要求备案后1年以上才能取消或变更。根据通知中的新要求,2023年1月1日起,各地变更或取消备案时限将不超过6个月。
对于来不及办理备案的参保人,通知明确,在出院结算前补办异地就医备案的,就医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应为参保人员办理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若参保人出院自费结算后按规定补办备案手续的,也可以按参保地规定办理医保手工报销。
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如何结算?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国200多个统筹地区实现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据介绍,具备门诊慢特病资格的参保人员需要完成5个步骤,即可享受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包括:第一步,了解个人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的资格;第二步,主动了解参保地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相关政策;第三步,选择并开通相关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第四步,主动告知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自己 具备门诊慢特病资格;第五步,持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按要求进行结算。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报销费用有哪些扩围?
针对群众关心的异地就医外伤、急诊抢救、住院期间院外发生费用问题,通知明确符合就医地管理规定的无第三方责任外伤费用可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因病情需要到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检查治疗或到定点药店购药的,相关费用纳入本次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此外,通知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有效期内确需回参保地就医的,可以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结算服务,原则上不低于参保地跨省转诊转院待遇水平。
相关政策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