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换“穷业” 共建群众“幸福家”
——妥甸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2018年11月底,我们家从山旮旯里搬到了县城的康和社区,我真的是做梦也想不到,像我这样的穷苦老百姓还能在县城有房子,当上‘城里人’,党的政策好,不仅帮我们盖好了房子,还给我们安排了工作岗位,让我们全家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啊!”丫口村委会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尹朝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走在县城的查姆大道上,一幢幢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房拔地而起,合理的布局,精巧的结构,完善的设施,成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点睛之笔。近年来,妥甸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多种方式,严守政策红线、精准锁定对象、充分尊重民意、严把质量安全,全面完成县城集中安置点建设和12个村社区的分散安置房建设,实现了建档立卡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查姆湖边的县城集中安置房
搬出旧居换新居 群众住房“大改善”
妥甸镇始终把“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精准扶贫的头号工程,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镇分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站所长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入年终工作考核,由帮扶责任人,镇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工作人员深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条件落后等符合搬迁条件的地区,深入宣传动员,鼓励贫困地区农户“挪穷窝、拔穷根”。在严守政策红线、精准锁定对象、充分尊重民意、严把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贫困程度、贫困类型和改造方式,实行差异化分类补助,在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的同时,更好地杜绝了贫困群众因为建房产生新的负债。2016年以来,全镇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20户908人,其中,分散安置84户352人,集中安置136户556人。县城集中安置点安康小区于2018年9月底实现全县398户1501人全面搬迁入住,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全面实现。

县城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举行入住仪式
舍弃旧业换新业 群众收入“大提升”
“在农村做农活惯了,闲不住。这个剪辣椒的活计不但简单,时间也自由,一个月可以挣500多元,照顾家人的同时也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在双柏县妥甸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康和社区辣椒初加工扶贫车间里,正忙着手头活计的姚大妈乐呵呵地说。眼前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姚大妈却很满足。毕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踏实的未来。
康和社区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占地面积39.58亩,有来自各乡镇的398户150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入住。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的目标,妥甸镇制定到户到人的“一对一”就业计划,及时就业信息,开展劳务输出,通过采取企业就业、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务工、资产收益增收、社会保障兜底的“五个一批”就业途径,转移就业610人,切实解决了一部分搬迁户的生计发展问题。针对有技术的集中安置搬迁群众,鼓励进行自主创业,给予社区内铺面20%的租金优惠,并积极协助申请各类创业贴息贷款,全镇共有167户搬迁户得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共发放贷款835万元。针对年龄偏大的和居家妇女就业难这一问题,康和社区专门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重点进行跟踪服务,并通过减免房屋租金等优惠政策,引进4家辣椒初加工企业和1家八音盒制作加工企业,平均每天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工作岗位50余个,每年为社区居民增加收入20余万元,助力“闲不住”的贫困老人、贫困妇女“楼上安家、楼下就业”,实现他们“顾家、糊口”两不误的生活需要。针对特殊家庭,妥甸镇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联系驻地企业,保障特殊家庭有稳定收入,共安排易地扶贫户公益性岗位154个。通过多渠道推动,全镇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100%。

举行专场招聘会

搬迁群众楼上安家楼下就业
摒弃旧习树新风 群众面貌“大变样”
“才开始搬来城里的时候,一点都不习惯,垃圾不能乱丢,口痰不能乱吐,整什么都要按照条条框框来,在城里面人也认不得,走亲串戚也不方便。现在,由于我们社区管理得好,环境卫生也干净,社区里面还有文艺队组织跳笙,晚饭后我们也有去处,感觉就像一家人,生活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正在跳笙的易地搬迁群众张廷荣一脸激动地说。
为了能尽快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大家庭”,妥甸镇在搬迁入住前积极开展集中培训,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到“立志气、做能人”,从“守法纪、讲诚信”到“美环境、转旧习”,动员搬迁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认真开展“树好红黑榜,建美新家园”活动,积极倡导鼓励“红八条”和反对“黑八条”,对2栋“平安楼栋”,2栋“文明楼栋”,20户“平安家庭”,20户“文明家庭”进行表彰,真正引导社区居民“向上向善”。同时为了实现搬迁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康和社区积极组织开展楼栋长的推选,推选楼栋长13名,12个村社区分散安置点纳入所在地社区管理范围,单独设立了村民小组,推选了小组长和楼栋长,真正体现了搬迁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也为社区培养后备干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康和社区在搬迁群众中挑选文艺骨干组建了“民族之花”文艺队,结合传统节日,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

引导搬迁群众向善向上

庆祝传统节日

尊老、敬老、助老、爱老
改变旧招换新招 基层治理“大跨越
“以前由于搬迁来的群众较多,人员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现在我们社区通过‘雪亮工程’等项目实施,管理更加科学了,群众安全也有保障了”康和社区党总支书记谭咏林说。
妥甸镇紧紧围绕建设新型韧性社区、加快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持续发力提升康和社区党组织凝聚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组织力、服务社区群众服务力。以打造“智慧党建”为抓手,通过建立智慧党建网,不断探索提高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服务精准化程度,建成集综治调度、网格化服务管理、一部手机治理通、平安建设视频监控、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社会治理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社区治理指挥化平台,为社区治理增值赋能,与辖区超市签订共驻共建协议,超市提供商品与免费送货服务,超市接单后15分钟内将商品免费送到居民家中,为居民群众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在社区两个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为社区398户居民家中安装摄像头,在社区公共区域安装70个摄像头,确保社区各领取无死角全覆盖。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及时化解劳务纠纷、拖欠工资纠纷、家庭矛盾纠纷28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消防安全演练,与驻社区单位县公安局党委开展普法、防诈骗、传销等知识宣传,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智慧党建网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

爱心超市便民利民

“雪亮工程”摄像头安装
图文:赵以芳
责编:赵以芳
审稿:蒋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