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盈枝。走进大庄镇大庄社区西红柿大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一垄垄西红柿长势旺盛,翠绿藤蔓间火红、橙黄、嫩绿的西红柿如灯笼般垂挂,饱满圆润。务工群众提着水桶穿梭在棚间,熟练地采摘着果实,满是丰收的热闹劲儿。

“我在大庄镇大庄社区流转了50余亩土地,搭建了200余个种植大棚,采用节水灌溉、无害化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现代化技术种植‘凯丰2406’、‘华盾’这两个品种的西红柿。”种植大户方开雄一边查看着西红柿的长势,一边介绍道,“大庄镇光热充足、土壤肥沃,所产的西红柿口感清甜、果肉厚实、色泽鲜艳、品质上乘。我们从8月16号开始采摘,现在是第二轮采摘,能一直采到12月中旬,每亩能采收西红柿6吨左右,每公斤西红柿的售价在4块钱左右,产值达到120万元。”

为保障西红柿新鲜度,基地建立了高效的产销衔接机制。“这些新鲜西红柿得跟时间赛跑。”方开雄指着基地前正在装车的大货车说,“每天采摘、分拣完,最晚下午就能装车,2小时内准能送达昆明批发市场,主要销往西安等周边地区,确保‘田间鲜’直达‘餐桌前’。”

近年来,大庄镇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盘活土地资源,吸引种植大户入驻,培育本土规模种植主体,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今,大庄镇已形成以大庄社区620亩核心产区带头,联合柏子村、杞木塘、干海资等周边村庄形成错峰上市的产业集群。据统计,大庄镇2025年共种植西红柿950亩,总产量达5700余吨,年产值预计1700余万元。

西红柿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绘就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多彩蓝图,更为群众搭建起“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在基地分拣厂房内,刚采摘的西红柿堆成“小山”,务工群众围坐“果山”旁,按照品相快速分类装筐。“以前总想着往外跑,去大城市挣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稳赚钱!”务工群众李发兰笑着说,“我把家里6亩土地流转给基地,每亩租金1200元,流转后自己来这儿打工,从栽苗到采收全程参与,一天能挣80-100元,月收入约2500元,既能照顾家人,收入有保障,还能学到先进种植技术,真是一举多得。”

像李发兰这样在西红柿基地务工的群众不在少数,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苏贤军介绍,大庄镇探索“总支领办+合作社运营+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将党组织的引领力、市场主体的带动力与群众的内生动力紧密结合,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7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打工不必去远方,家门口就有好地方”。

夕阳西下,满载西红柿的货车驶离基地,奔赴各地市场。大棚里的红果仍在继续采收,务工群众的笑声伴着果香飘荡。一个个饱满的西红柿,不仅串起了产业链条,更映红了群众的增收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