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县情
双柏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州南部,地处滇中腹地、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南与玉溪地区的易门、峨山、新平县毗邻,西与思茅地区的景东、镇源县接壤,北与楚雄市、禄丰县相连,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省会昆明210公里,是红河源头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全县国土面积4045平方公里,县内无一平方公里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全县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15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8.98%,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l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9%,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县。
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滞后,双柏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县市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呈现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国土大县、人口小县”。国土面积位居全州第三位,总人口位居全州倒数第二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人,地广人稀。二是“生态强县、产业弱县”。全县森林覆盖率8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697万立方米,有宜牧天然草山草坡450万多亩,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4167亿m3,均名列全州前茅,但由于产业开发层次较低,支柱产业单一,重点产业培植缓慢,实力不强,产业发展滞后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软肋。三是“区位优县,交通差县”。双柏地处云南地理中心、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南下大通道咽喉,但县内交通主干道少,尚无二级以上公路,交通不便,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县上下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稳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发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锚点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牢基础条件、培植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扶贫攻坚、强化生态保护,加大培育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食品与消费制造四大重点产业,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被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先进县。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2.2%,增速全州排位第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2.9:23.4:43.7调整为31:24.4:44.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9%,增速全州排位第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增长32%,增速全州排位第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22.7%,增速全州排位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增长13.4%,增速全州排位第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83元,增长9.7%,增速全州排位第二;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6元,增长10.9%,增速全州排位第四;城镇化率达33.2%;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森林覆盖率保持84%,营造林任务完成率187.8%,森林火灾受害率0.0247‰,自然湿地保护100%;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参合)率99.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3.3%,地区人才密度1.2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三、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双柏县经济社会虽然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全省全州横向比较,各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势头较猛,我县还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一是发展基础仍较薄弱。支撑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农业、交通、城镇、通信、园区、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水利方面,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占总量的13.5%,水利保障能力低。交通方面,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是全州四个未通高速公路的县之一,骨干路网尚未形成,互联互通能力较差,公路路面等级低,导致较好区位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难以转变为发展新优势。城镇方面,城镇化率低于全州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滞后、数量少、水平低、配套差等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重点产业支撑不强。产业“散、小、弱”,体系不健全,支柱产业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重点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撑力不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还任重道远。三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亟待解决,保持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经济总量小,税基较窄、主税单一,财政增收空间小、实力弱,是全州财政不能自求平衡的县之一。五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才支持匮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四大重点产业。根据双柏产业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食品与消费制造四大重点产业,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到2020年,力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产业,优化提升水电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推动、以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企业规模,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抓好招商引资,争取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企业落户双柏。;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促进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向园区转移、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产业集群在园区聚集,逐步形成产业互补、特色明显、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围绕“生态、文化、休闲、养生、宜居”理念,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着力培育休闲康体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构建覆盖县、乡、村的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紧紧围绕建设“养生福地、生态双柏”的理念,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突出重点,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嘉、法脿、大庄、大麦地为重点,其他乡集镇为一级节点的“1+4+3+75”的城镇体系,加强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有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推进城镇化步伐。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城镇,统筹兼顾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切实打造“山水园林县城”,着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镇的带动和辐射能力。积极推进乡镇集镇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一体化。打破传统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树立功能复合理念,坚持产业和城镇“良性互动”“双轮驱动”,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把产业作为城镇发展的支撑,把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带动就业、吸纳人口、集聚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城融合”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抓住省委、省政府“五网”建设五年大会战和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抓好全县“前期—开工—推进—完工竣工—投产使用”的项目推进实施链和“周报告—旬督查—月调度—季开工”的项目推进时序链构建工作。二是着力调高产业和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项目的质量、效益。三是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同时强化项目前期,提前创造争取项目资金或争取上级支持的条件,全力开展专项基金和PPP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壮大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能力,化解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难题。四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省、州县重点项目和“五网”建设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抓项目增投资专项行动。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强力推进行政、财税、金融、投融资、区域合作等领域改革,为县域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为着力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重点水源地保护、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重点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强化农业面源和农村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加大动态监测,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三是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
(六)进一步聚焦精准抓脱贫。紧扣中央精准扶贫要求,围绕精准脱贫、摘帽、增收三个主要目标,坚持实行“县负总责、重点在乡、关键在村、落实到人”责任落实机制,严格落实“一把手”抓脱贫和“双组长”负责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县、乡、村脱贫攻坚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
(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鼓励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开发,认真实施好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发展以养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加大民生工程争取和实施力度,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城,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加强科技管理和普及,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推进和实施文化精品塑造、文艺人才培育、文化市场管理、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促进城乡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鲁成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