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祥委员:
您在政协双柏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云药之乡”品种品牌标准建设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09年双柏县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云药之乡”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双柏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双柏县“一县一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关于加快推动中彝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云药之乡”认定的白扁豆、茯苓、胡蜂这三个道地药材品种更是重点加以关注和扶持。特别是近年来,还把中彝医药产业列为全县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推动,成立了县中彝医药产业工作专班开展落实工作。
通过多年不懈建设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2.05万亩,种植户1.34万户,种植品种60多个,其中:茯苓、佛手、白扁豆、黄精、梅子、金银花等主要种植品种单品种植面积均已超万亩;全县中彝医药产业产值达52.76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产值22.21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加工产值22.04亿元,中彝医药产业推广运用产值8.51亿元;引进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主体累计290余户,其中,从事中药材生产及加工销售的企业14户。已申报注册中药材品牌商标26个,红花获得云南省定制药园认定,“双柏茯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公示,“双柏佛手”、“双柏金银花”、“双柏白扁豆”、“双柏黄精”正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建成百部、姜黄2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爱尼山乡(中药材)被认定为第十一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石咢嘉镇红山村委会被认定为云南省中药材“一村一品”示范村,爱尼山乡海资底社区(中药材)、麻海村委会(重楼)被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示范村。茯苓、佛手、滇黄精、金银花、滇重楼5个道地药材品种被纳入全国中药材道地区划普查范围。
全县中药材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确实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您所说:“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是药材品种比较多、规模以上的不多,加之品质难以保证,市场销售难,没有叫得响的品种、品牌,没有规范的中药材标准,市场竞争力弱,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等诸多问题,是确实存在的。当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逐步解决:
第一方面是借助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药植所等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帮扶双柏有利条件,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强化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药植所、西南林业大学等合作,开展我县中药材种植品种优化、品种改良、生态有机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产品开发等技术研发工作,先后在县内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和4个博士工作站,借助科技力量努力改变我县中药材种植品种杂、规模小、品质不稳定、种苗和产品没有统一标准、适用市场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第二方面是通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来带动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克服产业链短,产销不对路等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中药材种苗培育、种植、收购、加工、营销等环节企业和资金,带动发展我县中药材产业。县各招商团把中彝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对外推介,县委书记金鸿还亲自带队前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展招商考察,围绕中彝医药等产业与各地药企、投资商等开展洽谈,邀约他们到双柏考察投资双柏中彝医药产业,并成功引入了双柏易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柏县云苓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九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中药材企业入驻双柏;二是通过扶持本土中药材种植经营大户、合作社、协会等市场主体扩展生产经营规模,规范业务,积极参与产业建设发展。您所经营的双柏兴祥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方面是通过争取和实施项目,扶持和示范引领中彝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以“彝药谷”建设项目为抓手,建设集中药材种苗种子园、种植基地、观光游览、食药同源中药材餐饮品尝、中彝医药体验、中药材加工和产品展示等项目,对内引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对外展示双柏县中药材资源及产业发展优势。为了争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全县茯苓产业提质升级,今年5月组织申报了“双柏县云茯苓产业化”项目,拟争取省级财政项目补助资金1450万元,建设一个总投资2986万元,集云茯苓菌种生产、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收储加工、交易物流及科研合作和品牌建设等为一体云茯苓产业化发展项目,如果能够争取到该项目,将会对全县茯苓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循序渐进地继续解决处理中药材产业存在尚未解决问题,也将会面对现实地认真解决下步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感谢您对双柏县中彝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双柏县卫生健康局
2024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