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环境、气候资源优势,以“高海拔地区抓药菌茶果、中海拔地区抓粮烟畜果、低海拔地区抓菜种花果”的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融入“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培育,突出“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特色,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筑牢产业发展底色,推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成色,大力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发展亮色,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凸显产业共享本色之路。

大庄镇水稻新品种种植基地
发展生态农业筑底色。双柏县立足立体气候明显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确定了“高海拔地区抓药菌茶果、中海拔地区抓粮烟畜果、低海拔地区抓菜种花果”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夏秋抓“粮袋子”、冬春抓“钱袋子”助推“农业强”为目标,以8个一乡一特和16个特色精品园为抓手,构建了以粮、烟、茶、畜、菜、果、药、渔、菌、花、种为重点的“10+N”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粮烟茶”传统产业稳中有进,生态畜牧业“畜”势勃发,“药菌果菜种”产业提质增效,筑牢了双柏生态农业发展底色。

大庄镇玫瑰花种植基地
推进产业融合提成色。一方面是加快农业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转型升级,以肉类、果蔬、花卉、野生食用菌、白萝卜、红糖、植物精油、生物农药、青贮饲料、有机肥料等加工为重点,提升改造以妥甸酱油、白竹山茶为代表的地方传统品牌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初步形成了具有双柏特色的地理标志性产业群。大力引进和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发展药食同源、生态果脯、果蔬饮料、魔芋等食品深加工,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地方绿色食品制造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9户,实现产值达9.18亿元,同比增长9.6%,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跑”出加速度。另一方面是紧紧围绕“中国虎文化之乡”“中国绿孔雀家园”的两张特色名片,以特色乡村为重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村田园景观、特色村落、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成功打造白竹山李方村、哀牢山九天湿地、太河江热坝狂欢、老熊箐森林康养、格邑河尾河休闲体验、大庄田园风光、绿孔雀湖文化产业园等多个乡村旅游爆点;野生菌、滇中黄牛、双柏黑山羊、养生药膳、中药茶饮、药材土鸡、森林蔬菜、生态水果、稻花鲜鱼、全席驴肉等旅游特色美食使人口齿留香;妥甸马龙河人参果斗果大赛、大麦地镇热坝狂欢露营和漂流等旅游项目使人流连忘返,提升了双柏生态农业发展成色。

爱尼山乡姜黄种植基地
大力打造品牌增亮色。擦亮“森态双柏”公共品牌,挖掘绿色生态农业产品品牌潜力,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立足“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产业绿色生态发展为目标,以建设农业产业品牌为抓手,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地标农产品品牌创建质量,培育全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3个、省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25个、州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12个,取得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128个,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基地19个,打造了“白竹山茶、大庄早青蚕豆、绿汁江番茄、绿汁江阳光玫瑰、马龙河冬季人参果、双柏黑山羊”等一批生态农业产品品牌,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强县建设,为双柏生态农业增添了亮色。

妥甸镇马龙河人参果种植基地
联农带农共享显本色。坚决贯彻《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合作方式,积极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全县499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产业发展提质,群众收益倍增。全县通过“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预计可实现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2000万元以上,凸显了发展产业本质是促农增收的“共享”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