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住高楼;人均三头牛,生活富流油。”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石咢嘉镇流传着这样一段致富歌谣。一棵草、一头牛,当地群众找到了增收致富的两大法宝。
石咢嘉镇海拔高差大、气候多样,种植、养殖品种较多,但也导致产业形不成规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稳定粮烟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禀赋,多措并举推动肉牛产业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通过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绘就了一幅草海茫茫、“牛”气冲天的生动画卷。
通往密架村委会老龙村民小组的道路两旁,随风摇曳的皇竹草格外显眼。放眼望去,皇竹草、黑麦草已成规模化连片种植,满山的绿展现盎然生机。“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又保证生态无公害,我们村30个小组村村都种上了牧草,这些草料天然健康无公害,养出来的牛,肉质佳、口感好,在市场上很畅销……”谈起生态养牛取得的成效,密架村党总支书记刘文辉颇为自豪。
走进村民黄珍家,半个院落堆满了秸秆和饲料储存缸,黄珍的丈夫忙着给牛添草。在外打工多年,有了一定积蓄的黄珍夫妇俩于2021年开始回老家种草养牛,两年时间发展到35头,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对于新一年的发展,黄珍心里早已有了打算。“现在政策好,市场也稳定,镇上又建立了“牛超市”,推出‘兴牛贷’贷款政策,我想借着这个机会,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在她的带动下,老龙村36户村民家家种草,户户养牛,平均每户养8头牛,人均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老龙村也因此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养牛村”。
石咢嘉镇牛产业的“万紫千红”和底气正是来自于黄珍所说的“牛超市”。在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牛从哪里来?从哪里买?卖到哪里去?是政府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将肉牛养殖真正做大做强的关键。为了让养殖户进有渠道、出有销路、养有收入,养得放心、卖得舒心,石咢嘉镇探索成立了“牛超市”,抓实“肉牛养殖+保险+金融”行动,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带动养殖户“抱团”发展,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打造肉牛育种、分养、技术、保险、收购产业闭环,有效降低群众养殖风险,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饲草种植,走上种草养牛、种养结合、生态发展的新路子,让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踏上“风火轮”,为乡村产业振兴构建“牛蓝图”。
如今,“一草一牛”成了石咢嘉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村民们种草养牛的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都走上了养牛草致富路。截至目前,全镇14个村(社区)共种植优质牧草1.5万亩,年产青贮饲料20万吨以上;全镇肉牛养殖户达3262户,肉牛存栏1 .91万头、年出栏4760头,实现了人均1头牛,户均增收1.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