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的白竹山万亩茶园间,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成为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近年来,法脿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妇联组织积极作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将茶叶产业、人工菌、万寿菊、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与妇女就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增收致富之路。

党建领航,搭建妇女就业“新平台”。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妇女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定位“家门口务工车间”发展模式。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动机制,由党支部和妇联牵头,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场地、协调企业资源、对接单需求,组织村民参与生产,企业则负责提供技能培训与产品收购,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就业服务闭环,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难题。2025年以来,增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3个,创造就业岗位23个,吸纳女工95名,增加务工收入150余万元。


技能赋能,培育发展产业“女能手”。为提升妇女就业能力,党组织联合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妇联则化身妇女成长的“护航员”。从种植、采摘技巧到加工工艺,从品质把控到包装销售,系统培训课程帮助妇女掌握全产业链技能。积极协调培训资源,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开展培训讲座,确保培训内容实用有效;同时,设立“巾帼示范岗”,联合党员技术骨干“一对一”帮扶,通过现场示范、实操演练,让妇女快速成长为生产的行家里手。不少妇女从“零基础”转变为车间技术骨干,不仅实现自身价值,更带动周边妇女共同进步。此外,妇联还定期组织妇女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会,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让妇女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车间筑梦,拓宽增收致富“新路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妇女增收的“聚宝盆”。妇女们既能兼顾家庭,又能通过务工获得稳定收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车间根据生产周期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比如春茶采摘季集中生产,其他时间分散加工,让妇女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加收入,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妇联关注妇女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需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妇女们自发组织成立互助小组,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在妇联的引导下,妇女们不仅在车间里辛勤劳作,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党建引领下的“家门口务工车间”,不仅让妇女端稳“就业碗”,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她力量”。从一片茶、一朵花到一个产业,从一个车间到一种模式,党建引领下的“家门口务工车间”,法脿镇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为“她幸福”的绽放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