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素有“查姆故地、中国虎乡、秘境哀牢”的美称,是彝族自治州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全县16万人口,辖5镇3乡,84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9%,多年来全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呈现出一派民族团结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走进双柏,就是走进一片神话氤氲、云雾缭绕的土地,走进一片美丽丰饶、粗犷豪迈的热土。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就走进了一首诗、一幅画,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大舞台。一个个优美神奇的传说,到处笙笙不息的歌舞,满山遍野的鲜花,莽莽无边的苍松翠木,古韵悠长、彝风古朴、神秘灵幽的民族歌舞让你走进魅力双柏,感受神奇虎乡。沿着岁月的历史长廊,这里还惊人地发现生活在哀牢大山中的双柏各族人民,至今还原始地保留着6500多年前的虎崇拜现象,完整地传承着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着阿乖佬、四句长腔、阿塞调等山歌小调。长期封闭的地域使这里成了《查姆》“故地”,彝族“根谱”和彝剧“始祖”产生的地方;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使这里的一切都令人惊奇、令人注目、令人神往!一曲彝腔古调令人荡气回肠,一个传说优美动人,一个节日神秘悠久,一本彝文医药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一个舞蹈走出大山、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争金夺冠……建立以原生态歌舞表演、娱乐、特色饮食服务为主的“彝族查姆文化风情园”,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前景十分可观。
双柏不仅远离污染,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休闲乐土,而且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茂密,林海茫茫,风光迷人。境内地域广阔,人口稀少,海拔高低悬殊大,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日光充足,雨量充沛,适于各种动植物生存,黑山羊等畜产品和白竹山茶、妥甸酱油、核桃及各种野生蔬菜由于生长环境无污染,品质较好;全县有耕地面积54万亩,现有优质核桃84万亩,近期将发展到100万亩,是建立核桃精深加工的理想投资之地;全县各海拔段都有适宜发展的农作物,大庄等乡镇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优质米加工条件优越;特别是境内的绿汁江河谷,昔日一片荒芜,今天却成了开发热点;绿汁江热作开发10万亩的项目,共流转土地2万亩,是种植优质葡萄、反季蔬菜的理想之地;双柏全县共有宜牧天然草山草坡505.5万多亩,对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态种养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全县40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486种野生植物,1750种野生动物,高达84%的森林覆盖率,会让你真正体验到奇花夺秀,异草芬芳,百兽珍稀,万木争荣的境界;县内林改后欣欣向荣的8个国有林场,502万亩的林业用地、98.7万亩的非林业用地,2051万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量位居全省前列,林下资源、林下种植开发利用、实木家具制造大有可观,更是双柏经济发展的“劲旅”,打造双柏绿色经济“航空母舰”;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居全州之首,可开发装机容量43.43万千瓦,现已建成装机容量10.12万千瓦,开发条件较为优越。随着交通的改善,双柏距州府楚雄53公里,距省会昆明200公里,属“楚雄半小时经济圈”“昆明2小时经济带”辐射范围,是名副其实的州府郊县。依托现有的交通条件和正在抓紧推进的彩腭三级、双新二级、弥勒—易门—双柏—楚雄国家高速等公路交通,以及中老泰铁路联络线,将双柏建设成为滇中与滇西南下出境,楚雄州南向开放合作的南大门,后发优势更加强劲,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全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重点产业,努力把双柏建设成为彝州开放南大门、绿色经济示范县、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展示区,毫无动摇的走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山清水秀民风淳,民族团结事业兴。昨天还被人们说成“不毛之地”的双柏,今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美的楚雄“后花园”,一个崭新的双柏将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