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柏,“笙”就是舞蹈的意思。双柏的“笙”种类有数十种之多。在众多的“笙”中,尤以虎生万物、神锣祀天、豹子拯救人类的彝族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为代表,故称“三笙”。
老虎笙是法脿小麦地冲和大庄木九郎彝族罗罗人的祭祀性舞蹈。他们自称为虎的民族,虎的后代。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当地的彝族“罗罗人”过大年的日子,村里都要举行隆重的虎笙节,意为接虎祖回家过年。祭祀用卜卦选拔出16名男性舞者跳模仿老虎亲嘴、交尾、孵蛋、搭桥、开路、盖房等反映生活和农耕生产的12套舞蹈,舞姿粗犷古朴,生动形象。
双柏是彝族虎文化故乡,在那里,男人自称“罗罗颇”(公虎),女人自称“罗罗嫫”(母虎),小孩称为“阿罗诺”(虎小儿),老人称为“罗麻得”(虎祖母)。人们都在门头上悬挂虎头葫芦,表示是虎的子孙。他们每年正月都要过虎节。从正月初八开始接虎祖,至正月十五饰虎操演生产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佑村民平安吉祥结束。舞者16人全部由男性组成。舞前,全村男子集于主庙遗址,祭祀卜卦选拔舞者。先由8人饰虎,黑毡披身,脸、手、脚纹虎纹,颈挂铜铃。正月初八傍晚,由一身着黑衣的长者饰虎头,持长竿前导,两个饰猫(小老虎,他们认为猫是虎舅)紧随其后。突然,4虎从四面跳出,各自抖动铜铃,随着鼓点锣声跳起绞篾舞。村民手持香火,围着众虎欢欣跳跃,每日闹腾到深夜。从次日开始,日增1虎入场参舞,待8虎到齐后,众虎跳起仿虎动态和四时农耕生产舞蹈,还有众虎亲嘴、交尾、护蛋等生殖舞蹈和搭桥、开路、盖房等舞蹈动作,舞姿粗犷古朴。正月十五是“送虎东归日”,也称“8虎拜年日”,各家各户敬奉丰盛烟酒,迎虎临门。8虎背负2个山神,逐户拜年嬉戏作舞,驱邪迎吉,祈家兴畜旺、五谷丰登。拜毕,送虎归山,饰虎者卸妆舞终,整个过程扑朔迷离、神秘异常。
小豹子笙流传于大麦地峨足一带的广大区域,是古代彝民祭祀时的舞蹈,即傩舞。当地村民自古信奉土主山神,信奉万物有灵。好灵则祭,坏灵则驱。他们视豹为灵物,是他们的守护神。每年二月二祭龙节、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和七月十五祭祖节时,都要举行饰豹驱鬼逐疫活动,以消灾免难。舞者均为男性少年,须偶数,少则12人,多则不限。
大锣笙是罗婺支系的祭祀舞蹈,由16个舞蹈套路组成,流传于法脿、雨龙等地。据考,现存吞口木质面具,为明时制作。罗婺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跳锣笙舞,以驱邪袯祟,称为跳傩笙。傩公傩母(亦称师公师母)为驱白虎的主角,均戴传统木质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由男性青年装扮,续饰3年后易人。大锣笙多为年长者持扇领舞,舞者步其随后,持大锣击点,击锣后又捂锣,鼓点徐急变化,锣声长短有致,舞者随锣鼓变化动作,情调豪放,场面庄严、欢快。第二天(六月二十五),舞者分成数组,各由八面大锣开道,逐户笙歌,舞火把驱邪除祸,祝家事顺、样样好、全村吉。舞姿令人眼花缭乱,狂野奔放。至深夜尽兴而憩。第四天(六月二十七),众舞者云集村中道场,围火起舞,狂欢达旦,敬拜火神。第五天(六月二十八),送火把,由一名长者执火把前导,众人鸣锣舞笙相随,至后山,围着焰火穿梭,笙舞后,收锣舞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