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双柏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0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双柏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双柏县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抓好群众身边工程建设,实施县、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四级全民健身基础场地设施建设,建设群众身边的慢跑、步行等健身步道,大力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9平方米;组织开展具有双柏特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与赛事活动,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运动会”为抓手,举办覆盖全县、彰显双柏特色、全民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各体育协会组织带领大众科学健身,常住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38%,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提升到90%,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大众对体育健身增强身体素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手段的全面革新,双柏县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供给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差距较大。为促进双柏县全民健身工作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双柏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为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大力建设体育强省目标,持续落实“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系列工程,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符合双柏实际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推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到2025年,体育健身协会、体育培训机构达到5个以上,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全县总人口4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92%以上,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45平方米以上,全县便民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跨入全州中上水平;竞赛项目网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在学校训练达到5个以上,创建州级以上校园体育特色学校2所以上,力争有更多双柏籍运动员参加全国性顶级赛事,争取下届州运会竞赛成绩进入全州前5名,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贡献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力争创建省级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力争“体育+”休闲健身运动项目企业落户我县,培育品牌赛事,全面提升体育市场发展规模和层次。建成政府主导有力、部门协同配合、公共服务完善、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竞技实力明显增强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基本补齐既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全县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体育设施类型方便可及,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完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2年 |
2025年 |
1 |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0 |
≥92 |
2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8 |
≥40 |
3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2.19 |
≥2.45 |
4 |
健身步道人均长度(米/万人) |
2307 |
2500 |
5 |
每万人拥有社会足球场地数量(块) |
0.8 |
1 |
6 |
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 |
100 |
100 |
7 |
社区15分钟健身圈(%) |
90 |
100 |
8 |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
≥70 |
≥80 |
9 |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名) |
2.6 |
3 |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体育惠民工程”,助力健康双柏建设
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和利用。加快体育场地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设施,相关部门要建立审批制度。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各乡镇要有效开发利用乡镇低效用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活动站点等便民体育设施建设,每年配套相应经费做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维修工作。通过补贴扶持等措施,实现所有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
2.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加快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健身步道工程、体育场馆、社会足球场和校园足球场等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县级“五个一”(即:1个小型体育馆、1个小型体育场、1个游泳场馆、1个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要求,加快推进民族体育中心建设,并不断在公园、绿地、广场上增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争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拥有率达到90%以上,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以上,全县城乡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力争到2025年建设体育健身步道、登山步道33公里以上。每年财政需保证投入一定比例的体育场地维修资金。
3.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强化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成立县体育总会、乡镇健身服务指导总站、村健身服务指导站,到2025年,全民健身辅导站点达到20个以上,每个体育健身站点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强化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加强对自发性、分散性群众健身活动组织的指导和引领,促进“草根”性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健康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完善评价和监督体系,提高各类体育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引进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实现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试点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4.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县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推进健身活动全民化。推广针对不同群体的健身运动项目,提升“全民健身日”等活动的层次和内涵。扩大少数民族打陀螺、磨秋、秋千、射弩、彝族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体参与度,支持在民族节庆期间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抓好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体育健身工作。各乡镇、各行业、各单项协会根据各自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健身活动,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掀高潮”的目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充分利用我县山区资源、登山步道、篮球场地等丰富的场地资源,广泛举行全民健身登山比赛、全民健身“环查姆湖欢乐跑”、“秘境百马 奔跑双柏”、“绿孔雀家园杯”足球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推进健身活动特色化。乡镇要结合传统体育项目,打造特色品牌健身活动,形成“乡镇特色”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全县要倡导实施人人健身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时时有活动、处处有运动、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围。
5.搭建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平台。经常化、制度化地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定期举办“陀螺”邀请赛、“气排球”邀请赛、“绿孔雀家园杯”足球赛、“秘境百马 奔跑双柏”马拉松赛、“绿孔雀湖 绿孔雀杯”钓鱼大赛等赛事和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乡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为全民健身活动搭建平台。在全县组织开展以“喜迎 党的二十大 全民健身动起来”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积极承接大型全民健身赛事。县级每两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承办)有一定规模的赛事活动4次以上。各行业、各单项协会、乡镇和村委会根据各自特点,有计划地举办健身赛事,以赛事为引领,掀起全民健身新高潮。
6.加强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推进全民健身指导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四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推进社会指导员与服务对象的深度融合,建立激励机制,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名制,使指导员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群众健身意识、健身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二)实施“竞技体育育才工程”,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7.培育竞技体育人才梯队。一是加强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的招录专项空缺体育教师,按照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小学和初中每5个—6个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高中(职高)每7个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乡镇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200名学生以下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体育教师。贯彻落实《云南省兼职体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聘请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体育比赛等时间纳入教学工作量等同核算,担任运动队教练的教师经历等同于班主任经历,保障体育教师在课时量计算、职称(职务)评聘、评先评优、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落实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经费。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二是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库建设。按照“科学选材,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全县各学校都要因地制宜组建体育社团、体育兴趣小组,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并熟练运用2项以上运动技能,每所学校要打造1—2个本校拳头项目代表队可以代表全县随时参加各类比赛,实现“校校有队伍、人人有社团、团团有特色”的目标。将学校社团组织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纳入学校学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并对积极开展训练,成绩突出的项目点、单位和教师进行奖励。
8.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全县各学校做好体育后备队伍建设,双柏一中、职业高级中学、妥甸中学、妥甸小学、妥甸中心小学主要抓好三大球类的网点建设和训练工作;石咢嘉、安龙堡、大麦地、大庄中心学校负责田径项目的布点及长期系统训练工作;大麦地中心学校负责游泳项目的系统训练工作,妥甸中心小学、机关幼儿园、西城幼儿园开展好幼儿体操的系统规范的长期训练工作。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培养体系,让人才形成梯次队型发展,优中选优,保证人才的专优化。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争创佳绩。
9.建立竞技体育训练网络。按照“夯实基础、强基育苗、立足输送”的布局原则,建立以县级学校为龙头,以各乡镇中心学校训练点为依托,以业余培训机构为辅助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整合校内外资源按照“就近、安全、方便”原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开展业余训练。调动社会各界的有效资源,拓展县办、校办、社办规模,提升联办成效。鼓励和支持企业、退役运动员、大学毕业生创办三大球等项目职业俱乐部,优先享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推动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
10.搭建竞技体育竞赛平台。完善选拔性体育竞赛工作机制,搭建“乡镇比赛”、“县级联赛”或以体育协会、年级、班级等为单位参加的普及性体育联赛平台,使之成为检验训练成果、选拔后备人才的有效平台。全县各学校要按照“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赛事”的体育竞赛目标,建立完善学校体育比赛机制,全县每3年举办1次综合性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各学校每年开展的运动会必须将2种以上球类项目和6项以上的田径项目列入比赛,鼓励举办舞蹈、体操、啦啦操、武术等竞技表演项目的比赛。每届州运会前一年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选拔赛,不断完善训练制度措施,完善配套建设,探索激励奖励机制,确保学校体育出成绩、上水平。
11.夯实体教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评估检查。学校体育达到国家基本要求覆盖率达以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30%以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鼓励学校积极开展陀螺、射弩、秋千等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和大课间民族体育活动。要将竞技生、特长生纳入招生计划,制定“适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录取高中办法,特长学生实行平时发现与定期招生相结合的办法”等相关政策。二是筹谋好参加州级比赛备战工作。做实做强基础项目训练,持续加大游泳、田径、体操、民族体育等项目的选材力度,恶补田径、体操等项目短板,不断提高三大球类的竞技水平,全面筹划参赛备战工作,争取参加州第十五届州运会成绩进入全州前5位,参加楚雄州民族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绿孔雀家园杯”足球赛等比赛成绩比上届有所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实施“体育市场培育工程”,注入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12.完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大力普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跑、登山、广场舞、工间操等日常健身项目。发展陀螺、武术、健身气功、自驾游健身等特色运动项目,培育相关体育休闲专业培训市场,推进运动休闲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引导和推动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盘活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借力社会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繁荣发展。发挥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和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向社会和市场释放更多体育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体育的活力,引导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骨干企业在服务全民健身中发展壮大。
13.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我县的优势资源,组织开展山水运动资源和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调查,摸清健身休闲产业的自然、人文基础条件,充分发挥我县气候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户外健身休闲运动。在县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陀螺邀请赛和“绿孔雀家园杯”足球比赛,“绿孔雀湖 绿孔雀杯”钓鱼大赛等活动,环查姆湖欢乐跑;在九天湿地、白竹山开展旅游运动项目。挖掘、策划、包装民族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精品赛事,打造精品线路。着力打造“绿孔雀家园杯”系列体育品牌赛事和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运动训练基地。
(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1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行动,积极探索“体育+旅游”“体育+卫健”“体育+科技”等计划,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深入谋划和推进“体育+旅游”,编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优先将赛事活动安排在节假日,以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户外旅游活动。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促进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条。积极推广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15.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和利润链,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退役运动员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学校、金融机构有效对接。鼓励成立健身休闲产业孵化平台,为健身休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 。
16.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专项行动。建设全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全县国民体质监测、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服务。持续推广普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行“以预防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促进理念和方式,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健康体检项目。推广体质健康测定、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鼓励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运动风险评估,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和运动健身指导,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
17.健全组织领导。成立全县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政策制定、工作协调、评估考核等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在落实职责分工的同时,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18.完善投入保障。坚持体育事业“五个纳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财政预算、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经费、土地、规划等保障机制。从2022年起按照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设立体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体育场馆修建、设施运维、竞技训练、群众活动及体育市场培育等;县级核定一定比例的赛事、活动引导资金,用于举办品牌赛事和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县内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稳步发展,同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体育领域,逐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投入保障机制。
19.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在体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双柏籍教练员、运动员表彰奖励制度,建立省队以上现役运动员慰问制度。根据政策妥善安置退役优秀运动员。事业单位招聘以及各项专项计划实施中,适当设置体育专业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录取和聘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优秀人才参与体育事业发展。
20.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加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全面普及体育科学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1.组织实施。本计划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教育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强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当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